前几天早上,我收到了一个网红博主 Vanessa Lau 群发的email, 看完里面的内容,真的很震惊,也感慨万千,好多第一次创业时候已经被我忘记的经历一下子又全回来了。
市场上想把东西卖给我们的人,只会谈论自己取得的成功,但是很少会去谈论成功背后取得的代价。但是我觉得光鲜和代价,这两者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一定是相辅相成的。
现在趁着我情绪还在那里,我特别想借着我收到的这封email来跟你分享一下那些创业道路上很少有人讲的事情,有可能是个人创业道路上的一些辛酸史或是黑暗面吧!
我收到的这封email来自一个叫做Vanessa Lau的Youtuber,是我自己其实一直以来都有follow的创业者。

她的email 标题是 I’m going on a sabbatical . 我要去休假了。

一般我收到这样的email, 我都会觉得是一个噱头和标题党,比如说,我破产了,我离婚了,再见了什么的,其实里面的内容都是来卖东西的,但是这封邮件我还是点开了。
她信里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中有些人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有一段时间没有在社交媒体上活跃了, 因为我已经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我要开始一个无限期的休假。
她接着提到,她已经把她的高端客户项目还有一个卖得非常好的网课都停掉了,把团队成员从9个人减到了只有一个,还有她把自己16万美元的保时捷也卖掉了,换成了一辆吉普车。
她真的是把一切都停下来决定全身隐退了!
说实话,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既吃惊,也不吃惊。
吃惊的是,她现在真的做得很好。社交网络上的粉丝也有100多万了,她是各大创业平台争相邀请的嘉宾,她每个月,不是每年啊,收入大约在50万美元左右等等。而这些她现在都不要了。
还有让我吃惊的地方就是,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真的不是说我不想做了,一甩手不做就完了,结束真的没有那么容易。例如,已经交了钱的用户你得退款吧,以前承诺了某些服务你接下来还得有人在做吧,员工的工资你得支付吧。等等。
这些是我比较吃惊的地方。
不吃惊的是,我从follow她的事业轨迹以来,我都一直都有预感这一天会到来,一直都觉得这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特别特别巧的是,其实就在我收到她的email前一个小时,我在脑子里还想到了她。我当时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了一个想法,Vanessa是否快乐呢。她每天做的事情真的是她想做的事情吗?
我一直有这种预感是因为Vanessa这个女孩子在社交平台上一直宣扬的一个理念就是不要太早把自己限制死了。
她一直宣扬的一个理念就是,最开始做自媒体,你找准一个人群,然后你不用限制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之后,你看看哪个话题能够做起来,然后就在上面加大马力。
例如她选择了90后的年轻人为目标群体,而那些人有各种各样的困惑。所以在最早期的时候,她做了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内容,包括理财、职场、经营社交媒体等等。
之后,关于教别人怎么做Instagram的一个视频火了,于是她就double down, 双倍下赌在这个话题上面。从那以后,她就成了在网上专门教别人怎么做Instagram的那个女孩子。

她做的是很成功,但是我想这种成功里面一直潜伏着的隐患就是这种成功并不是intentional的。意思就是说,这种成功有点误打误撞出来的,而不是她自己主动设计出来的。
生活丢给她了一个机会,于是她就顺着接着做下去了,而她并没有带着自己很强的主观意志进入到里面。
她在信中说到:她觉得她就像给自己建造着一个越来越大的仓鼠轮。她在上面拼命地狂奔,却一点也不享受。她觉得每天做的都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却也看不到尽头。

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我能够看到她的轨迹:最开始做自媒体,做好了,开始做咨询和小班课。有了经验值后,之后开始卖网课。
后来,听到行业里的大咖都在宣扬要卖就卖最高单价的,但是高单价意味着最开始销售阶段要有销售人员个性化的介入,以及你的offer里面要包括售后服务或指导,于是,她也就不得不开始招聘销售人员,增加课程中的售后服务部分,可能是自己做,或者是聘请培训别人来做。
慢慢的,Vanessa从最开始的做内容,帮助别人很快乐,变成了每天吭哧吭哧培训销售人员了。
这让我想到了其实就在前几天,我还和一个在小红书上有着30几万粉丝的一个美妆博主学员小琪交流。
小琪的故事
这位美妆博主说,几年前,她就是想在网上分享一些护肤心得,于是就这么开始了。但年下来,粉丝的确数量很多,但是她却不再想当博主了。
她觉得自己永无止境地旋转着,不停地需要高频度更新,而平台风向一变,她的内容就不受追捧了。
她现在除了吃饭睡觉之外,都是在工作,整个人就这样被自媒体卷到里面了。
她觉得最开始自己做内容,帮助到别人很开心的,但是现在却感觉像是在给平台打工的。她想停下来,但是又觉得积累的东西放弃很可惜。但是不停下来,自己真的不快乐了。
我的创业故事
其实不只是Vanessa还有这位小红书博主,第一次创业时候的我,其实也是给自己建了一个不想跑,又下不来的大大的仓鼠轮。
我的第一次创业开始很偶然。我曾经在自己的创业故事连载中提到,我决定开始教中文是因为我和我前任男友分手。他也是我的老板。分手之后我就没有了收入来源,但是我也不想回到之前的会计行工作,于是就决定开始教中文。
我当时也没有想什么创业,我只需要经济上救急。我需要银行卡上能有钱让我付房租,生存下来。就这么简单。
刚开始我做得很开心,我找到一些线下学生。每天就是教书。一天几个学生,就把自己养活了。后来,为了让自己有稳定的客源,我开始在YOUTUBE上发了一些教中文的视频。
后来,YOUTUBE上粉丝多了,问我能不能更新地更频繁一点。我想,与其这样,不如一鼓作气做一个课程出来。
后来为了加快速度,我请了个剪辑师帮我剪辑视频。
卖网课你得有网站销售平台吧,但那时候市面上没有现成搭好的网站平台,于是我就请了一帮俄罗斯的程序员帮我搭了个平台。但是搭平台需要钱,我就去找钱,找到了一笔融资,有了第一个投资人。
后来,学员越来越多,我就开始找到了第一个客服小妹妹。社交媒体粉丝越来越多,我又找到我的第一个营销助理。
在那之后,现有学员学完了我的课程又有新的要求,我又开始做新的课程。我一个人忙不过来,于是我又请了跟我一起写脚本的人,一个平面设计师,接着就是产品经理、项目经理。
钱不够了,我又找到了第二笔融资。第二个投资人对我的要求竟然是公司要上市。我觉得自己没有选择,不融资公司就要关门了,所以我也接受了那笔钱。
再后来,我发现,我每天做的事情都是些我不愿意做的事情了,例如看公司预算,思考谁谁谁加薪要求怎么处理,给大家要买什么样的健康保险,还有怎样建立可以脱离了我也能存在的系统。这样有朝一日可以把公司买了,这样投资人可以套现,我可以摆脱。
其实在我创业之前,我也是在公司里朝九晚五工作过的人。记得我大学毕业之后在香港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上班的时候,不到9点钟,哪怕是8:59分,我宁可在办公室门口转悠,都不会踏进办公室门口一步,因为上班真的是太痛苦了。
但是,没想到,我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公司,最后也成了那个我想摆脱的地方,成了我最不快乐的来源。
我记得我生了第一个孩子,生完孩子之后不到一星期我又要开始工作了。记得我跟团队开线上会议的时候,我都在一边泵奶一边开会。电话那边的男性技术人员一直在问那是什么声音,我就假装装糊涂。那时候我总是在想,我泵出的奶会不会都和我的心情一样苦涩呢。
我记得当时经常会在网上搜索,创业者怎样静下心来,怎么不焦虑,怎么样要求自己自律,怎么样摆脱抑郁。
我曾经在日记里写到,我觉得这个公司像是一个我想摆脱却摆脱不掉的“孩子”。这个“孩子”是我创造的,但是我却没有任何当母亲的喜悦,只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机器人一样在履行职责。
后来,非常非常幸运的是,我最信任的Partner将我手中把这个孩子接了过去,给了它一个好的归宿。而我也不用继续做我不喜欢做的事情,我可以有更多时间来陪伴我生活中两个孩子。
但是不是所有的创业者都有我这么幸运。很多时候,放弃要做的事情可能比不放弃时还要多,还要烦,所以最后这些创业者就在是否放弃事业中一直纠结! 放弃了太可惜,而继续又太痛苦。
解决方案
现在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我和我的第一份创业之间已经有了一段时间距离,所以我可以把问题看得更清楚了。
我觉得第一次创业时候的我、Vanessa还有小红书博主小琪在我们创业中共同的问题就是,我们在进入创业的时候,都不是intentional的。
在英文里有一个词语叫做Intention。中文翻译就是意图。美国这边经常会说,intentional living, 我觉得它的意思就是我们要带着自己的意愿进入到生活当中,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为自己创造一种生活。
这是一种很主动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让生命的洪流推着我们走,走到哪里就算哪里。
很多时候,我们辞去朝九晚五的工作,自己当老板,目的就是过上自己想要的自由生活。
但是,当我们没有经过思考,没有创业规划和设计,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就匆匆进入到创业之中的时候。我们逃离了一个监狱,但是却钻进了另一个自己给自己创造的监狱里。
自由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以及可以拒绝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这些应该都是我们的选择。而创业其实是可以给我们创造更多的自由的。
创业创业,为自己创造一份事业。这里的关键是创造。
创造是有我们很强烈的主观意愿在里面的,是主动性非常强的一件事情。
在第二份创业中,我就改变了之前第一次创业中随波逐流的方式,而做到每走一步,每一个选择都是有我的意志在里面的。
我把功夫花在最前面,把所有的事情想明白。
我用了大概三个月的时间把自己的长远梦想、我发自内心的欲望,我自己的价值观,我自己的优势、我的独特性全部捋了一遍。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给自己设计出了一个个人创业的计划和模式。
我写了一份超过40页纸的个人战略计划,保证“我的本心”和我要做的事情都能够对齐统一起来。
你可能说,创业中,我们是在和世界互动,创业的路就是充满了未知的啊,怎么能提前设计出来呢。
我的回答是,我们是可以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是已知的,那就是我们是谁。我们是带着这样一个相对稳定的自己来进入到创业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