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教中文从每小时$25到$250,我是怎么做到的?


在我之前的一期视频中,我曾经提到我最开始做中文家教的时候,每小时收费25美元。后来,我的收费提升到了每小时40美元,45美元,75美元,100美元,125美元,175美元,直到最后我每小时课时费涨到了250美元。


之后陆陆续续有小伙伴发私信问我说,哇塞,教中文,250美元一小时这个价你也敢开。你是怎么做到的啊?


今天我就想在这个视频里分享一下,我自己关于对服务定价的一些想法


首先,我给你讲一个小故事 。


有一天大名鼎鼎的画家毕加索在巴黎的一家餐馆用餐。一个粉丝递给他一张纸巾对他说,“你给我随便画个东西吧。然后开个价,多少钱我都付。”


毕加索听完,从裤兜里拿出一支笔,快速地在纸巾上画出了一只羊。

正当这个粉丝准备伸手接过纸巾的时候,毕加索说:“你欠我10万美元。” 粉丝大叫,“啊?有没有搞错啊?这个画也就用了你不到30秒钟而已。”

毕加索把画搓成一个纸球扔进了垃圾桶里对粉丝说:“你错了。这副画用了我40年。”

你现在说,这个故事和服务定价有什么关系啊?


我的回答就是,毕加索的一句:“这幅画用了我四十年”精辟地总结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总是带着自己的全部进入到每一次与世界的互动之中的。


他的每一幅画,是自己多年勤奋练习、学习参考他人作品、周游世界、经历痛苦、走出痛苦等全部经历搭起来的。


而我教学生,从最初对中文教学一点概念都没有,到后来自己将市面上所有的中英文书全买来精读一遍,到处花钱学习各种改变人类认知的方法,比如说包括神经语言程序学NLP, 行为心理学,还有去学即兴表演,因为我相信好老师一定也是一个好的表演者,我才有底气去收每小时250美元。


拿我现在做创业教练而言,如果说十年前我做你的教练,那时候我可能一个小时跟你交流的时候,脑子里很多时候在担心我下一个问题要问什么。跟我交流一个小时,也没感觉有啥进展。


但是现在,我在一边听你说话的时候,我在脑子里会有额外的三条轨道在很自然地运行,这包括你想表达什么?你说出来的话体现了你怎样一种更深层次的思维惯性和底层逻辑?此时此刻你到底需要什么才能帮你转换视角提升能量。


然后我的直觉会让我向你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听到这问题,你眼睛一下子就亮了,接着你进入一种沉思状态,嘴里嘟囔着:真的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啊。


你看,现在我同样是给你的你一个小时,但是这一个小时,你整个人生的轨迹可能都改变了。


我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我这辈子做过10种不同的工作,读了至少500本书,创业那些年,我每星期看心理咨询,后来与自己生活教练交流超过10年,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做冥想,逆流而上做创业者十年,辅导了上百个学员之后才能问出来的问题。


我对你输出的价值不是在于我给了你这一个小时,而是在于我这么多年所有人生总和其实都凝结在这一个小时的聆听、观察、提问和总结里面了。


很多做服务的朋友在给自己定价的时候把自己当做一个商品一样。商品定价很多时候是根据商品的成本,在上面加上一点利润空间,就成了那个商品的价格。


有些朋友在给服务定价的时候按照自己生存的价格,就是多少钱能把自己养活了,然后在上面可能稍微加一点价,就成了定价。


或者有些朋友完全忽视自己的独特性,跟着市场价平均价,甚至是最低价来个自己定价。


但是我们是人,我们不是物品。我们的价值不在于我们付出的时间成本,而在于我们我们的全部人生阅历为我们的用户创造的价值。


例如我的一个一对一客户,再找到我之前一直想在互联网中闯出自己的天下,这些年自己东学一点西学一点好多年,时间金钱都花了不少但是没有任何进展。后来交流的时候才发现他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有理清,例如自己的事业方向到底在哪里,到底想服务哪个人群等等。


后来我们的交流从最底层解决了这些问题,把他重新带回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上,终于不用再花冤枉钱走弯路了。


你说我给的这一个小时值多少钱?是满足我自己生存需要的钱除以我的工作小时数吗?


价格应该反映的是我们能给用户创造的价值,而这个价值来自我们全部人生阅历的总和。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很鼓励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开始尝试走到体制外做自己的老板,因为只有走到体制外自己当老板,我们的收入才可以与自己的成长成正比。


定价是一件和主观的事情,而且很多时候和我们对自己的自信紧密相连,而自信又是与我们对自己的优势和独特性有多了解有关。


用户只有在看东西看起来产不多的时候才会比较价格。如果你、你的服务、你的产品传递出来的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独特性的时候,价格就不会再是用户考量的主要因素了。


如果你希望对自己的价值、优势和个人独特性以及整体个人知识创业布局有更清晰的把我,你可以看一下我新一期要推出的《探索自己·优势创业》的个人布局工作坊,帮助你将自己的优势在商业中最大程度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