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获得生源,我印制了一些自己的名片,找到洛杉矶当地一些中美商会组织,看看他们近期有些什么活动。
然后我会拿着厚厚的一沓名片,潜入到他们举办的活动中,把自己的名片塞给我遇到的每一个人。
“你好,不好意思打扰一下。如果你有学中文的需求的话,可以找我。这是我的名片。”
我将名片硬生生地塞给两个正在谈话中的人,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个塞名片的对象。
那时的我,完全不了解networking这东西本质上是一种关系的建立。它是长线的,非短期交易性的,而且我得先把对方当作一个人来对待,而不是一个有可能帮我脱贫的目标。
我去了几次不同商会举办的活动,但是未果。
直到有一次,我在活动地点的垃圾桶里发现了一堆我的名片,我才开始反思,也许我应该换一种方式了。
----------------
不喜欢社交,我该怎么办?
我不喜欢为了社交而社交,不喜欢浅薄的对话,不喜欢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去结识人。
几次社交无果之后,我决定停止这件我不擅长,做起来别别扭扭的活动。我决心把精力放在我喜欢擅长的东西上面:设计课程,创造内容,打磨内容,然后放在网上。
我加大了视频制作的力度:我自己写脚本,自己录,自己剪辑,然后把东西放在Youtube上。
慢慢的,我的Youtube频道有了更多的粉丝。
他们开始抱怨,为什么我更新得那么慢?
他们开始向我询问,在哪里可以买到更多我做的视频?
他们甚至说,视频不行音频也行。我讲的东西他们特别容易懂,听我说几分钟胜过他们几个月在学校里上课。
于是,我开始思索,也许我可以开始考虑卖产品。这样,我的收入就不是靠自己吭哧吭哧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这样赚出来了。
如果我要有几百个人买我的音频呢?如果有几千个人卖我的视频DVD呢?

我的“跟秧秧学中文”网站原形,嗯,的确很丑 (2009年)
----------------
把自己放出去之后
把自己放在网上的好处接踵而来:
一家好莱坞制片公司正在寻找一个中英双语流利的外景采访记者。他们在网上找到了我让我去试镜。每次外景采访200美元。
美国Pepperdine大学正在寻找一位懂中国语言文化的讲师,负责他们MBA中文班的教学。他们看到我的视频很喜欢,联系到我。一个学期(三个半月)3500美元,每星期一次课。
于是,我一下子又多了两个稳定的收入来源。
此外,看我Youtube视频的学生中有不少是和中国有生意往来的人,他们还有一些翻译的需求。
于是,我赶快把我的翻译服务介绍给他们。自己做不了的时候就外包给在中国找到的专业翻译人员。
那时候,面试加笔试,我从50几个报名者中筛选出了2个作为长期与我合作的伙伴。我知道他们的翻译质量是过硬的,甚至超过我的。

(我花了两天用模板做出来的我的翻译“机构”网站)
----------------
卖产品
在网上学生的要求下,我开始卖自己的初级中文口语课程音频MP3.
第一级别和第二级别分别售价39.95美元。每一级别课程有我录制的将近8小时的语音课程。
此外,我还做出了自己的第一张中文拼音DVD。售价29.95美元,放在当时很火的DVDBaby上卖。

(我网站上开始售卖我的第一个视频产品 - 秧秧教拼音DVD)
----------------
我的时间比钱便宜
这是在我当时经济条件允许下我能做的最多了。
当时我没有钱买工作室用的专业灯来在我和背景绿幕上打光,于是我就买了最便宜的在地下室用的那种工作灯。
真亮,也真TM热。
每讲两分钟,我就会觉得自己要呕吐晕菜,于是赶快停下来,关灯,然后再开灯重录。
此外,我学会了剪辑视频(2009年,当时的拍摄设备还很落后,剪辑软件也很落后,电脑硬件也很落后,总之,一切又慢又落后)。
尽管一分钟的成品我可能需要花5个小时去剪,但是起码,那时候,我的时间比钱便宜。值!
----------------
那段经历教会我什么
当我银行中只有不到1000美元,连稳定工作都没有的时候,我问自己:我该做什么呢?我怎么才能生存呢?
在当时的我看来,我的生活一潭死水,我根本都不知道应该去哪里,做什么,怎么做?
于是我做了我能做的:在网上打了第一个广告,然后我就有了第一个学生,第二个学生。
我在网上放了一个视频,于是就有了第一个观众,第二个观众,然后他们要求我制作更多的,而且他们愿意购买。
我在网上放了一些视频之后,于是就有人看到了我的教学能力,于是他们就找到我,给了我额外的匹配我能力的机会。
我想说什么?
在这个万物联网的地方,我们真的需要把自己放出去,让别人看见。
如果你不愿露面,那么就发声 (podcast或是喜马拉雅)。
如果你不愿发声,那么就发文 (微信公众号,知乎,简书,微博)
如果你不愿意用真名,就用匿名。
总之,把自己放出去,我们就能把自己的生活激活,让新的来自世界的因素加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与它互动。然后,我们生活就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可能性的流动体。
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有人会注意到我们,会认同我们说的想的,能够在很远的地方与我们共振。
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在世界上有哪个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机会正在等着我们,就像那灰姑娘失落的舞鞋一样等着它的主人一样。
-------------
不是因为强大而分享,而是因为分享而强大
我有一个学员告诉我,她面试屡屡不顺。她觉得动不动,机会就给了那些更有关系更有背景的人。她觉得自己就是那一堆竞争者中不起眼的一个。
我问她,你怎么打算?
她告诉我说,她正在家里每天学习新知识,希望增加今后求职成功的几率。
我把我的观察结果告诉她:“似乎你还是在做自己舒适区以内的事情。而且似乎你在做同样的事情但是却期望不一样的结果。”
她大呼:是啊。
“我以为自己每天那么努力,跟老牛耕地似的,就是在自己舒适区之外了。其实,我还是做着自己熟悉的事情,根本没有改变啊。”
“那我应该怎么办呢?做什么才能让自己机会更多呢?”
这时,我摘下了“教练”的帽子,换上了“自媒体达人”的帽子。我问她:
“有没有可能考虑一边学习一边分享呢?这样别人也可以从你的学习中获得些什么。”
“可是...” 她犹豫着说:“我也只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啊。我得等自己很厉害的时候才能做这件事情吧。”
我笑了笑,告诉她:“我帮你转变一下观点好吗?请你记住,不是因为强大而分享,而是因为分享而强大。”
她一脸迷茫。
“你不用等你非常厉害之后,才把自己放出去才开始分享你的观点和想法。其实恰恰相反,当你开始分享的时候,别人就会觉得你很厉害。如果你的内容对别人有帮助,哪怕是一点点,那么你会开始获得关注。然后你获得的关注会让别人觉得你更厉害。”
“所以,把自己放出去,给世界了解一个你的机会好吗?”
你问怎样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我想,在网上多留一点点足迹可能就是答案吧。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