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问我的心理咨询师施小姐:
“别人都说,如果一个人是适合你的,那么和他在一起应该是很舒服的。如果不舒服,那么就是说这段关系不合适。为什么到了我这里,对的人感觉错,错的人感觉对?”
施小姐告诉我,那是因为“我爱的仪表从小就坏了”。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美国人特别喜欢跟我讨论“集体主义 collectivism”还有“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在很多美国人眼里,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国家,而美国是典型的个人主义国家。
在很多中国人眼里,可能“集体主义”就等同于“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而个人主义可能就是“自私”的等价词了。
我通常会告诉我的美国朋友,我的理解是,它们本质的区别是怎么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集体主义”默认的理念是“大家是差不多的”。
就如你告诉你妈“这份工作太无聊了,我要换工作。” 于是你妈会说,“人家都能做,为什么你不能?”
而“个人主义”框架下,人们最先看到的是个体的差异。就如你回答你妈说,”我是我,他是他。干嘛要比?”
个体差异往往是通过不同的个体意志体现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想要的东西都不一样。
养了孩子之后,我更加体会到“个人意志”。我四岁的儿子最喜欢说的词就是No,这是他挥舞着小手告诉我这是我的“小边界”,我想要的东西,你别过来。
不同的人对于他人的“差异”会有不同的态度。
如果你觉得人与人本应不同,也许你会在坚持你的想法的同时倾听我的想法,你与我仍然和平相处。
如果你觉得我本不应该与你不同,那么可能你会为了让我屈服,而将一顶大帽子扣在我的脑袋上,怒吼一句,“你真自私”。
我被“本质自私”这个定论足足绑架了29年,直至今日,那绑绳留下的印记依稀可见。我曾经将自己关在“自私”的牢笼里,远离那些爱我以及我也可深爱的人。
这么多年之后,我才明白,父母口中我的“自私”原来只是“存在的自我”。
爸爸给我讲过很多古代孝顺的故事,例如一个儿子为了给冬天里生病的母亲吃鱼,赤膊躺在冰面,融化了冰水捕到了鱼。
在爸爸眼中,“孝顺孝顺”,“不顺”就是“不孝”。
顺,就是不管我对不对,你要听我的。不管你怎么想,我的想法就应该是你的想法。
“顺”就是“你的意志要去屈从我的意志”。
“顺”就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顺”就是“我随时随地可以用‘自私’逼你退缩。
29年之后,我才知道,以“孝顺为名”的意志绑架才是真正本质上的自私。
29年之后,我才知道,越是不被允许“自私”,一个人才越会做出“自私”的事情。
29年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自私”不代表自己“坏”,而是代表自己的“缺失”,一种“爱的缺失”。
如果自己从来没有感受过足够的温暖,我又如何去给予别人温暖?
如果自己的感觉、想法、意志从来都没有被关心过、尊重过,我又怎么会有一个知识底蕴和习惯去爱别人,关心别人?
如果自己有的都不够,又怎么能有盈余去供给他人?
这就像飞机起飞前安全广告里提示的那样,请先自保再去照顾你的孩子。
在我的“自私”里,我开始看到了一颗受伤的心。
这颗心必须要先把自己包裹起来,保护好自己。
那时的它还没有能力去给予。
就是这么简单。
我开始改变与自己的对话
从前的我,在我没有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前面时,我会习惯式地想开始呵斥自己“自私自利”,想通过鞭打自己让自己妥协,咽下自己的需求,去考虑别人的感觉,尽管心不甘情不愿。
而现在的我,首先会告诉自己,我会有自私的想法,做自私的事情,就像世间其他人一样,但是我不是一个本质自私的人。
接着,我会问温柔地问自己一句,“秧秧,你是不是有些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呢?有没有可能你先把自己的这点儿小需求补上,而不是把它强压下去呢?”
你需要什么呢?
你需要给自己爱,无条件的爱。
父母没有给你的,你要补给自己。
如果你想给孩子爱,那么先把爱给自己,让自己感觉好一些。也许身体上好一些,体力强一些,早上去运动,这样回到家里,你就有更多的精力给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