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我坐在繁忙的机场的候机大厅里。所有的电视里屏幕里都报道着同一则新闻,哈里王子和梅根的婚礼。
飞机场里的人有的目不转睛盯着屏幕,有的人在干自己的事儿,打电话、玩手机游戏、聊天儿。
我,独自一人坐在候机厅的角落里,一边捧着电脑强迫自己继续做完手头的工作,一边又情不自禁地抬头瞅一瞅屏幕上美丽的公主和王子。
新娘穿着好几米长的婚纱缓缓步入教堂,走道两旁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和名流都流露着惊喜和羡慕的表情。这时候我们看到王子和公主深深地接吻。

“真无聊。”我心里嘀咕着。
“为什么他们的婚礼一定要到处都播?为什么让我一点儿选择都没有?为什么我得像其他平民百姓一样去关注那些所谓非平常人的生活?他们有什么了不起的?
“这所谓美丽的公主还不是靠老公才成了个人物?凭她自己的话,她什么也不是啊!现在倒好,一下子飞上了枝头变凤凰。”
“看看我自己,仍然是每天这么辛苦地忙禄,坐的还是经济舱,每天周旋于工作和孩子之间。自己与那个之前理想国度里的自己,一个青春美丽的自己,一个生活在光环下的自己、一个受人瞩目的自己似乎渐行渐远。”
我关上电脑,掏出包里的kindle, 找到那本曾经帮助我学会平静、学会关爱自己、善待自己的书《the gifts of imperfection 不完美带来的礼物》, 希望通过重读作者积极善意的语言来帮助自己屏蔽掉思想中这不断重复的噪音。我低下头开始看书,但是发现自己此时的心绪已被打乱,无法平静。
我的羡慕嫉妒恨
这种酸溜溜的感觉如此似曾相识。
这是我在很多年前看到媒体大亨默多克前妻邓文迪在与各种美国社交名流一起合影时候的感觉。
这是我看到我们一个竞争公司的创始人在TED舞台上大讲中文学习如何简单时候的感觉。
这是我看到老公的18岁的侄女穿着一身美丽的晚礼服准备参加高中舞会,身材高挑、凹凸有致、美丽的脸庞洋溢着青春的喜悦时候的感觉。
我知道,这是“嫉妒”。
曾经听到有人告诉过我,我们要仔细倾听自己的“嫉妒之音”。因为这种声音能够帮我们找到“自己想要什么”。令我们嫉妒的东西往往是那些我们希望拥有但是却未得到的东西。
但是将近7年的心理咨询,已经让我能够清晰地辨析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是在家庭教育或是社会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愿望和欲望。“嫉妒之音”未必能够反映我们真正的追求。
剖析嫉妒
第二天,我坐在心里咨询师Karen面前,告诉她我的情绪非常低落。
我告诉她我感觉与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每天望着镜子里憔悴的自己、那与日俱增的白发、不断下垂的嘴角还有脸庞,我感觉自己青春不再。
今天的我快要37岁了。仍然感觉自己还是活得很平庸。老公爱我,但是他不是我从小期望的那种能够呼风唤雨的男人。我现在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而电视上美丽的公主只会让自己感到如此自卑,如此渺小,如此平庸。
“她什么都有。我什么都没有。她什么都是。我什么都不是。” 我低着头说到。
话音一落,我已经意识到自己听起来多幼稚、多夸张、多极端。
“你真的什么都不是吗?你真的什么都没有吗?你不是有一个能帮助到很多人的公司吗?” Karen 问到。
“也就那么十几个人的小公司。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我很惊讶自己竟然这样形容自己的公司。
我现在的公司是我和好朋友白手起家一手搭建起来的,尽管小,但是公司每个人都很有朝气地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帮助着全世界中文学习者学习美丽的中国语言和文化。公司到现在已经6年了,我们中途经历了很多坎坷,但是我们从未放弃,一直悉心呵护着她成长。
我知道此时的自己就像一个闹脾气的小朋友,说一些很解气但是很荒唐的话,所以我期待着Karen的点评,希望她能说出点儿什么智慧的语言,将自己从莫名其妙的自怨自艾中点醒。
“你说这是一个笑话,可是那么多你帮助到的学生可不会这么认为。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你对自己又变得那么刻薄了?”
Karen一语中的。突然间,我意识到,王子公主的婚礼触动了昔日的自我,我仿佛在顷刻又被拽回到从前的那个自己。
昔日的我
看人看事极端的我
从前的我看问题很极端,很多事情非黑即白,人非好即坏。我不是伟人就是孬种,不是人人知晓的名人、有钱人,那就是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人。
经过多年的心理咨询,我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来源已了如指掌。
记得在中学里,每次重要的考试全年级都会大排名,从第一名排到最后一名,每个人的人名都会按照名次一一被列在学校的墙上。当然,从小我就是好学生,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名,所以我的名字总是在长长的名单的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