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人于千里之外” 曾经是我唯一的生存方式。
我曾经如此深信自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我曾经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别人买回家用了几天就会要求退款的残次品。

闪光灯下的我,曾经如此自卑
在外人眼里,我似乎拥有很多。而且我公众的一面时刻展示着我开朗热情,朋友满天下的生活方式。而事实上,我曾经没有几个深交的朋友。
我总是怕别人一旦了解了真正的我之后,就会开始看透我“极度糟糕”的本质,离我而去。
于是我会在与人短暂的浅层接触之后慢慢后退。这样,别人对我的印象就仅停留在最初的那几次可控的“自我展示”之中。
记得创业初始,我第一次要与两名员工去美国另外一个州参会。出发的前一个晚上,我全身发抖,不住地哭泣。
“天哪,我将和这两个人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三个日夜。这可能是他们还尊重我的最后一个夜晚吧!”
我打电话给我的父母,哭着问他们:“如果一个人在真正了解我之后,Ta还会喜欢我吗?我是可爱的吗?”
“我们女儿当然是可爱的了。”他们说。
“不,我的意思是,不是因为我是你们的女儿,你们才这么说。如果你们和我没有血缘关系,而是从一个外人的角度来看,我还是可爱的吗?是不是真的就像你们一直告诉我的那样,如果别人一旦了解我,就会讨厌我,最终没有人喜欢我。我就是孤家寡人一个?”
尽管他们反复告诉我我是可爱的,但是对我却不起任何作用。
“羞辱”与“内疚”
在心理学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shame 和 guilt。
shame翻译成中文就是“羞耻、耻辱”,而guilt 翻译成中文就是“内疚”。
这两个词翻译成中文差强人意,但是我还是想努力把它们解释一下,蛮重要的!
以“羞耻”为基础的对话方式就是,如果你犯了一个错误,这就说明你是一个不怎么样的人。“羞耻”就是给你的人格定性。
以“内疚”为基础的对话方式则是,如果你犯了一个错误,那么那只是你犯了一个错误,做了一个不理想的选择而已,与你人格无关。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Brene Brown曾在一次TED演讲中提到:
内疚是“我做了很糟的事”“,而羞耻是“我很糟”。
内疚是“对不起,我犯了个错误”,而羞耻则是“对不起,我就是个错误”。
内疚的教育方式是流动的、成长的:你做了一个不理想的选择,但是你可以从中学习,吸取教训,下次争取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羞耻是定性的:你的任何行为举动,都反映着你这个人的本质,内核。
长期的心理学跟踪实验表明,在羞耻为主的教育方式下,很多人成年之后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例如抑郁、焦虑、自卑、暴力、饮食失调、自杀倾向以及人际关系困难等。
而在“内疚”为主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成人之后往往有更好的弹性,驾驭生活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对自己也更加有信心。
遗憾的是,我是在“羞耻”中长大的。
我的童年
在爸爸的词典中,对我的定义一定会包括两个词语:“本质”还有“自私”。
在与我的对话中,他会随时随地加上“本质”这个词语。
“你很懒”在他口中就成了“你这个人本质很懒”。
“你很自私”就变成了“你这个人本质很自私”。
这“本质”两个字像是钉棺材一样,把我的所有品质都钉得死死的。
它又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我的身上,让我觉得自己永世不得翻身,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
此外,在他的教育方式中,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手段,那就是“惩罚我写检查书”。
“快写检查书,把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写上一百遍。”每次爸爸生我气,他都会这样说。
我于是找到纸,开始记录下自己的罪状。